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有原始森林和蘇菲的圖書館

●原始森林 meditation (冥想,圖書館。樹。樺樹、榆樹、歐洲刺松、十五樓、頭髮、脖子、肩膀)
●傳播行為communication
●他者的單語主義
●綠竹筍→叢生 冬筍(孟宗竹)→單生←地下根莖Rhiziome彼此支援
●Mythomane(狂癖)→神化癖→說謊癖→高夫曼《日常生活的戲劇行為》:一個人獨處和面對他者時行為完全不同
●《植物的祕密》→傳播行為:有時候我們太遲鈍,把訊息當作沒有訊息
●媒體即訊息。語言&文字是承載訊息的媒體,不等於訊息。
●"感覺"不同,訊息的內涵也不同
●明室(攝影經典):再現v.s.呈現的問題。1.我看著這張照片,重新發現我的母親。2.將一張圖化解讀成一個明晰的象徵,也就是否認了他是個圖畫的事實。
●你相信什麼是什麼是什麼(應該回到影像本身,而不是符號化)
●巴特(Roland Barthes)與梅茲(Christian Merz)等人指出,攝影,做為一種「拜物」(fetish)形式——亦即慾望替代物,用以否定失落,將某個時空的斷片永遠凍封起來,成為一種不再存在的失落印記,同時也是一種人事物逝去模樣的紀念性痕跡。
●神化學Mythologie:
1.今日的神話學為一則訊息,而非一個概念或客體。
2.神話是由它說出訊息的方式來界定。
3.神話是話語(paroles)的產物,而非語言的產物。
4.話語後面的結構是語言→當代藝術是話語的產物→耶穌回到家鄉無法被接受。
●觀世音的脈絡─千手千眼千變化→宗教形象固定、概念下的產物(媽祖從天妃→天后=從少女→帝王之母)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