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 Rees/主講,徐文瑞/翻譯,吳庭嫻/文字
Simon Rees為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當代藝術中心(東歐最大當代藝術中心,體積與北美館相當)首席策展人,曾於2009年策劃涵蓋全球五大洲、十個國家、二十位藝術家的展覽;此次是受2010台北雙年展邀請評論來台,討論過程中新樂園提出此次台北雙年展要求觀眾需要大量英語能力是否公平的問題。
Simon以德希達的著作《馬克思的幽靈》來引述後馬克思主義要如何往前跨進一步的問題,因為現在還是有一個馬克思的幽靈飄在東歐上空,像是一個重了邪的存在;以地域而言「東歐」是一個方便的字眼,其語言、人口複雜,有十五個國家、上億人口(情況與「亞洲」類似),事實上歐洲有很多種不同的共產主義,如俄國接近目前中國的情形,和其他國家差別很大。
如果以鬼魅學(相對於存在學)來談,美術館已經由「夢想的房子」逐漸演變:路易十六遷出巴黎後,1792年羅浮宮成為第一個美術館,是一個對於革命、民主夢想實現的地方;而在2010台北雙年展國際研討會上,日藉藝術工作者提出策展人不是叛徒就是懦夫,因為策展已經變成其生涯實現的地方,或是國家控制藝術轉換的機制。而東歐藝術空間嚮往的好夣(西方之夣)則有泰德現代美術館(現代化典型)和BBC(英國國家媒體,站在政府之外批評、觀察,是政府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監督機制)。
2004年東歐進入歐盟,簽了「東歐重大建設西歐有權去標案」的條約,而東歐許多國家成立現代(當代)美術館,是希望對於新興國家的民主性有所表示,很多美術館企圖作為城市未來的投射(如2010台北花博的建築群),所以建築通常是以很現代優雅美感的形象製造;而官方美術館展演邏輯寧可以西方模式展示,而不願面對真正現實的問題。
接著Simon介紹數個東歐新美術館的趨勢及當代環境之下的美術館政策:
庫穆愛沙尼亞藝術館(KUMU Estonian Museum of Art),位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Tallinn),2006年開幕。愛沙尼亞共和國是北歐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語言、文化接近芬蘭。美術館大船意象的建築(芬蘭建築團隊)向民眾提醒愛沙尼亞屬於北歐,和東歐較疏遠(即使俄國人口佔26%)。
庫穆愛沙尼亞美術館面對問題為:
1.蘇維埃時期藝術家工會(1946~1991)成員要求作品展出,但是大部分的作品都是蘇維埃時期政權下的產物。
2.頂樓過於狹窄及弧形走道部分皆無法做展覽規劃,建築師較不顧慮其為藝術展演空間,建築本身較像大型雕塑。
另外介紹三個案例:
1.前身為人民革命博物館,因蘇維埃統治時期水泥需配給,花費二十年才建造完成,是典型社會主義時期建築,90年代初獨立後將戶外雕塑撤除,唯獨留下一個神話雕塑。美術館新建地下室面積1200平方米,有10個大空間,本來有一群徹展人計畫辦一些很有意思的展,但屬於其他美術館的子系統之一(大館長以77歲高齡之姿在位45年),館長決定蘇維埃時期藝術家永久展示。
接著Simon引述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館長對於「世代替換」的觀念:美術館館長要跟得上時代、承擔風險、做實驗,在新的時代有新的任務、使命及論述,讓共事的工作人員、志工在理解及認同後願意去推行。
2.位於克羅埃西亞首都,2010年5月開幕。其問題為:展演空間狹小及典藏資金缺乏,有系統收藏好作品的藏家寧願自費蓋私人美術館;諷刺的是建築體以舊有建築改造,已具備很多好的典藏作品,卻在國家金融危機破產之後終止建館計畫。
3.波蘭即使經過金融危機,大小城市還是出現建築轉型成美術館(如布料工廠、市中心五星級飯店改建),表現傑出。但在新自由主義邏輯運作下,民眾容易被引導到主權者的導向,如建築本身雖然透過辯論,表面上是人民受當代藝術影響形塑的,但實際上是波蘭市長為自己蓋的,想透過美術館傳達新自由主義,目前正在籌備中,預備建地為市民愛好的傳統市場,打算拆除後以超級市場取代,成為一個巨大購物中心中的小美術館。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標籤
生物
(57)
挪用
(29)
SM
(26)
note
(25)
抄寫
(24)
警句
(21)
嚴選
(13)
陳泓易
(13)
當代思潮課程筆記
(11)
藝評寫作
(11)
表演_文字紀錄
(10)
診療
(9)
私語辭典
(8)
羅蘭巴特
(8)
柳美里
(7)
醜的歷史
(7)
川上弘美
(6)
普希金
(6)
電影欣賞季刊筆記
(6)
絮語
(5)
夏宇
(4)
料理小說
(4)
當代藝術史課程筆記
(4)
荒木經惟
(4)
出遊
(3)
夢的宇宙誌
(3)
情詩
(3)
甜蜜的房間
(3)
(筷子刀叉匙)
(2)
不要嘲笑我們的性
(2)
佛洛伊德
(2)
作品論述
(2)
可愛老婆婆專欄
(2)
噓噓嗯嗯屁屁
(2)
對話
(2)
少將滋幹之母
(2)
我睡著以後做的夢
(2)
攝影
(2)
羅森豪
(2)
薩德
(2)
Marilyn Manson
(1)
亂步地獄
(1)
亞里斯多芬尼
(1)
侯俊明
(1)
偷窺他人做愛者的漫遊
(1)
傅柯
(1)
十日談
(1)
博物館教育課程筆記
(1)
卡夫卡
(1)
口紅
(1)
向田邦子
(1)
坂口安吾
(1)
塞尚
(1)
夏日之戀
(1)
太宰治
(1)
尼采
(1)
年下之男
(1)
意外
(1)
感受
(1)
日常
(1)
普魯斯特
(1)
村上村樹
(1)
海涅
(1)
無名指的標本
(1)
田村正和
(1)
米開朗基羅
(1)
美的歷史
(1)
莫札特
(1)
葉慈
(1)
蒙田
(1)
藍波
(1)
藝術家論壇
(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