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死亡和我們無關,因為只要我們存在一天,死亡就不會降臨,而死亡來臨時,我們也不存在了。

1.美國藝術機構採自由放任制度,藝術以社會、當代性的觀點反映社會現實(underground),藝術形式相對較自由、淺薄;而歐洲歷史悠久,藝術整體環境背後壟罩著歷史的陰影,藝術機構多為國家管理,作品大多以縱深思考反映歷史的現代性。

2.黑格爾:「中國繪畫既無縱深(perspective)又無明暗(baroque)」。縱深和明暗之間的交融代表歐洲理性和感性的辯證,但過度追求的後果卻是作品沒有空間表現社會性。馬內以《奧林匹亞》模仿浮世繪,為歐洲繪畫展開新的道路。

3.恐部份子/氣候異常/生態危機/是一種後設論述(賓拉登是一個卡通人物),是語言學的邏輯,不需要存在就已經真的存在。

4.《等待果陀》的主要概念:「很多時候我們一直在做一個理想的存在,重點不是它會不會實現,而是它存在就有意義。也代表我的當下必須靠不存在的想像才能實現。 」"Rien a faire"有兩個層面的含意:沒事做和無能為力。

5.荷蘭時期的台灣地圖是以航海經驗加上想像製作而成,代表烏托邦的存在,是文本。而現在的地圖因為幾乎零誤差,只是一種資料,無閱讀樂趣。

6.薛西佛斯的神話代表一種同語反覆。所有的文學、藝術、戲劇或是電影的創作都是一種同語反覆(抄襲)。但同語反覆同時也是一種互為文本性,因為文本不可能單獨存在。

7.cogido變成歐洲白人為主的世界觀,造成帝國主義正當化、合理化,也間接造成歐洲20世紀的自我毀滅。二戰後歐洲人認知到本體論需要修正,胡塞爾提出互為主體性,即"主體和客體不是完全的切割,而是某部分的互為表裡"。人對自己的認知其實也是一種和他人互動中持續不斷的確認和修正的過程。
7-2.沙特,存在先於本質(1950-60)。荒謬、異化與偶然性同時並存共生的他者。
7-3.列維那斯(現在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指出主體是在為他人的努力中,實踐自身的主體;也是對他人(他者、文本、世界)的責任中,所誕生的主體。→ethos倫理學邏輯

8.海德格寫《存在與虛無》。死亡對存在的毀滅特性引發主體的焦慮,哲學主體的真實建構在"向死而生"所詮釋的對自身死亡的焦慮上。死亡(虛無)因此成為"此刻"存在的基石,不存在的死亡造成我行為的動能。
8-2.伊比鳩魯說死亡和我們無關,因為只要我們存在一天,死亡就不會降臨,而死亡來臨時,我們也不存在了。活著就是要享受當下的瞬間,只有當下的感官刺激是真實的→享樂主義。ex.鹽酥雞滿足所有慾望的對象
8-3.斯多葛學派(禁慾主義)主張把慾望降到最低,會讓感覺變很敏銳,讓感受開顯。ex.陳泓易斷食十天造成果汁彈牙(驚!!!)的效果。


9.二戰後嬰兒潮導致人口結構不平均,年輕人對長輩抗爭以爭取自己的權利(ex.搖滾流行、學運、紅衛兵)。1968巴黎學運,巴黎大學學生集體罷課,理由是戴高樂執政成果太豐碩,讓年輕人沒有選擇自由。學運追求的是差異性和他者的尊重,和以往農民起義是為了真理和生存有很大差別。

4 則留言:

Shayanxi 提到...

可是如果我們目睹死亡的發生 就會驚覺死亡的接近

庭嫻 提到...

人家我覺得這段文字很天真、很可愛

Unknown 提到...

學姊的筆記整理的真好耶,感覺比上課當時又懂了一些
這堂課我最喜歡後設論述的部分!

庭嫻 提到...

喔喔喔學妹謝謝你,嘴好甜喔♡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