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宋四藝:焚香、點茶、掛畫、插花
中世紀藝術形式:馬賽克、彩繪玻璃、掛毯、壁畫、手抄聖經
呈現介面為“牆”→宗教預設⑴教宗地位崇高,往上凝視 ⑵視覺霸權 ⑶因對教宗真理的想像
●suger舒潔→上帝是光→歌德建築哲學基礎
●文藝復興,藝術贊助,梅迪奇羅倫佐→印象派→畫廊(資產階級)→20c.系統對生活世界的異化,不再是一個單向、純粹的東西
●奧古斯都→競技場(貴族、國王)→單向管理
表演→賭盤→足球比賽的邏輯亦是
●現代性→建構後設論述→對理想未來的期待
柯林頓→靠網路“想像”的消費力重建美國經濟
●文藝復興之後:
⑴人性
⑵人文主義
⑶人的價值和尊嚴
⑷從人性到神性,科學大於迷信,人的理性解放 
●希臘以「本質」、「存在」討論美
●笛卡兒之後,主客體的認識關係→把握美感
美&愉悅→我們的判斷v.s.對象之間得的一種認識關係
●蘇格拉底→美→本質存在
笛卡兒→美→對象v.s.本體判斷之間的一生中的特殊關係
●天主→多樣、偽多神教、玩樂
基督→以聖經解釋上帝,只有十字架和基督
●宗教戰爭促成瑞士從農業國家變成鐘錶和金融大國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啟蒙時期18c→認識的啟蒙,對社會達到解放(liberation自由)的目的
●宋神宗(印刷術發明),王安石變法→現代化管理邏輯,即以數字化管理取代道德管理。
司馬光則認為人變成數字後儒家地位消失,效率取代人性關懷。
(中國一直是以家族管理為主,國勢盛衰對人民無較大差別,反觀歐洲,北歐體制好,國勢鼎盛,但希臘、葡萄牙等國家一旦瓦解便很難重振)
●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全歐洲人口超過10萬人的城鎮只有12個,只有農業人口;但在工業革命的50年間因生產過剩和現代化,急需開發市場,在鴉片戰爭打敗中國。(1840中一億人口)
●法國大革命→共和(Republic)→公共空間
●恐怖統治1789-1799發生事由為公共空間的概念尚未建立,1799拿破崙成為歐洲第一個平民國王,在位時美學為新古典主義,並為浪漫主義墊下基礎
1798-1810婚姻(無子嗣)
27-40歲征戰無失敗
41-42歲自己編纂拿破崙法典(code civil民法)→全世界民法基礎,拿破崙建構這個世界的現代化
參考《美的歷史》《醜的歷史》
●先驗→擁有知識=擁有事實
造成知識的秩序和世界的秩序分開→先驗在藝術上的創造叫再現
●黑格爾→絕對→理性
美學=絕對理念=普遍的、無限的、絕對的心靈
心靈認識自己的有限性,所以否定自己,從而獲得無限
△藝術把內在的主體內容變成客體,取消主體v.s.客體的對位,達到各種對位的統一
●理念=概念+客觀存在的統一
理念與形象相融成為統一體的程度=藝術的高度
●內容決定形式,美=理念的感性顯現
●象徵型→巨人titan風格,泛靈論→早期歐洲神像是巨人式的呈現,非洲為性徵崇拜(如:女渦補天、楚辭、孫悟空)
古典型→希臘神話、唐三藏
浪漫型→理性凌駕這些形式,表現到極致。個人情感表現到無限。
●1837攝影術發明
1857美學的現代性:
⑴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⑵波特萊爾→惡之華
⑶馬內→花園音樂會、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
●機械複製→文化工業→大眾文化(電影、唱片)v.s.菁英文化的辯證
機械複製也造成消費族群從王室貴族轉移到資本階級,畫廊系統取代舊政權,造成藝術商品化及後反商業化的前衛藝術
●電影:盧米埃→美里埃(無意中發明特效)→montage蒙太奇
●1890華納到洛杉磯
→巨星誕生:Rudolph Valentino,star字眼為他創造
→Greta Garbo葛麗泰嘉寶
→卓別林
●為抵制美國的明星制度,義大利發展出寫實主義(費里尼)
法國方面1959戴高樂創文化部,1959-1960國家支付費用給年輕影評人拍電影(共100多部)→電影新浪潮
電影新浪潮概念→作者論,導演是電影的作者。代表導演:侯麥《電影筆記》、楚浮、高達
安格魯之犬、北非諜影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把喉嚨撐起來的衣服

●燈→光→歐洲中世紀美學
●笛卡兒對當代藝術的訊息是:“方法”有效即可←先驗,以數學方法解釋世界
●瓷器→美學/品味/哲學如何建構(現代可參考荷蘭和古巴的經驗)
●台灣地形起伏大(台中到花蓮僅160km卻至少要花6小時才能到達),讓文化變得較多元
●英、法、德三國之間的矛盾讓荷蘭有條件獨立
台→美、日、中,有資格從環海和東南亞中得到很多資源
●文藝復興→創造creation→認識論→我知道什麼→再現representation
●古希臘→本體論→認識你自己→裸體為真理的概念→形而上(靈魂、思想)的邏輯
笛卡兒→公式or定理→解析幾何→代數→先驗的邏輯
●人文主義→認識論、方法論→知識分成①想像的②感受的③理性的→理性主義→工業革命→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不同之處。(西方法律基礎:笛卡兒→康德)
●美學概念的核心:美是愉悅沒有概念的。(預設立場:如時間、空間、文化背景→善世性永恆)
●認識論→啟蒙→對世界的管理→想更理解世界→人(本體)V.S.世界
●康德三批
①純粹理性的批判→知→真理的問題→以理論哲學架構自然哲學
②實踐理性的批判→倫理→逾越transgression
→美學價值可以無限擴張;功能可以計算價值。(老子:「失之得之」;孔子「魯人失之,齊人得之」)
撿到狗和買一隻狗的意義是不同的,以價錢做決定時,價值就扭曲了。
→JEFF KOONS玩的是“物畫世界倫理的邏輯”
③判斷力的批判
●柏拉圖→藝術分成①技術②實踐→倫理③理論
●汝窯
明→本來使用茶碗(茶磚),朱元璋體恤農民辛苦,改以茶葉(茶壺、茶杯)
天目山→位於浙江、福建、鐵、釉,鐵含量8~16%,造成茶葉變得比較軟水(不澀),茶變得比較好喝
(川端康成→千羽鶴→茶碗的描述)
●東方→無入而不自得→自省
西方→抗爭、創造→向外爭取
●差易產生的意義就有詮釋學的美感在裡頭,功能變成一個條件、一個歷史,已不存在;不使用的價值被符號化,只剩下美學。(延伸閱讀:感官設計&包浩斯)
●奢侈是得不到的自由
●價值
①使用價值
②交換價值
③剩餘價值→可以無限大(瑪丹娜:「我可以跟100個人上床,但是我不賣我自己。」)
●康德美學(啟蒙時期18c)
①美是無預設的愉悅
②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經驗的、無法經驗的
先驗的邏輯
先驗←數學可以用代數、幾何去計算不可經驗的東西,可以去預測一個更大的世界(因為人的經驗有限)
先驗→小說的邏輯?
●死刑辯證→正義的原則→何謂正義?
●巴哈(≒康德)的平均律特色:對位、和聲(早期:風琴/晚期:大鍵琴)
●1964-96古今之爭
1750
⑴包姆嘉敦→aestherics美學→kant美學
⑵溫克爾曼→藝術史→風格分析→具體的理由→沃夫林→潘諾夫斯基(現象學)
●傅柯:每個時代都有一種氛圍,可以交叉比對研究
前衛在1980末瓦解後,回到巴洛克的邏輯
前衛→對抗體制的邏輯(體制→17-18c的歷史、文化、研究建構出來的制度)
自由研究
《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洛可可時期的畫受山水畫影響,所以人都小小的。
●18c把修辭學發展成一個極致(不明說內衣,說是把喉嚨撐起來的衣服)
●1453黑暗時期(相對封閉的結果,文明更替發展,同與反覆)→布料
800查理曼大帝→德、法、義(分裂)
1804拿破崙
1939希特勒
51abc凱撒(250年),掌握農業技術>蠻族
●英:工業革命(至今約兩百年)
●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造成規範瓦解(漢武帝、張騫),唐詩的精采、白話為豐富的音樂性造成的結果
~南北朝(大家族,和春秋戰國同邏輯)→察舉、薦舉
~隋唐→科舉
●十字軍東征─宋朝(960~1000)
─資源(維京人)
托斯卡尼─威尼斯
●文藝復興
①維京人
②十字軍東征
③交易─威尼斯─阿拉伯─中國
④航海
●格式固定化─結構、細節、規定(icon)
王爺廟、媽祖廟
劍獅─鄭成功
媽祖─北宋人,宋徽宗封(美食家,烏魚子,開發台灣)。天妃→天后,康熙以宗教力量控制台灣
抹大拉
觀音
●遷徙
宋→兩萬人口(總人口一億)從開封遷徙到杭州
國民政府→250萬軍人/菁英遷至台灣,以故宮正當化政治地位
●卡農:典範─黃金比例;論述→矯飾主義(16c)
佛─手勢─願景(意象典範化)→十一面觀音
●支持文藝復興者是西班牙,當西班牙沒落後,西方藝術中心轉移至法國(法地理條件得天獨厚)
●拉裴爾─聖母(人妻)
●歐斯曼運用軸線觀念重建巴黎
●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狩野派
明1368-1644吳派(江蘇)─唐伯虎→布爾喬亞、資本階級出現,市民品味出現!(小說)
朱西理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香波堡:達文西為義大利設計,美觀卻不實用
●opera第一幕休息10-20分,第二幕30-40分(為了社交)
華格納改革歌劇院
密特朗見巴士底歌劇院(為了藝術,不是交際)
我記得從手裡握著那顆檸檬瞬間起,一直壓在我心頭的不祥之感竟然開始逐漸消散。走在街頭,我感覺非常幸福。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