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肉的解析 肉身,「童話」的分身?



傷口是玫瑰色的,有許多不同的層次,深處的顏色是暗的,邊緣比較亮一點,質地很細,帶著高低不平的血漬,像礦坑般對著天光。從「小小肉」到「肉身童話」,黃沛涵以女性的主動位置凝視的不僅僅是自身,更是企圖探究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的欲望場域。

從過去2006~2008的〈小小肉〉系列開始,黃沛涵持續的關注身體和人之間的關係;身體在藝術上成為「積極自我」與社會、文化場域的溝通載體,身體和社會文化之間容易互相羈絆,社會由各種複雜的意識網絡所建構,對身體展開社會性部署。相對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加諸於女性身體的種種桎梏,在一種追求「同質化」美感的壓力下,在黃沛涵的作品上得到扎實又完整的辯證。黃沛涵出身著重傳統繪畫訓練的美術學院體制,在新媒材、觀念藝術益發普遍的今天依舊堅持繪畫的可能,期望突破媒材的限制,嘗試使用各種新技術的引進,在堅實的繪畫功力下淋漓盡致的以她的形式語言去談述這些自傳式的語彙,並成功的讓觀者在凝視畫作的過程中被殘破的可怖與殘留的美感深深感動。

〈小小肉〉系列一方面是作品表層實際上的呈現,另一方面也是藝術家內在凝視的轉譯;拉扯、旋轉、按壓自己的肉塊後,身體表面開始出現層層堆積,更加深了對於小小肉的厭惡與不安。構圖上著眼於身體特定部位的呈現以加強作品張力,而大膽的色彩堆疊、滴流與刮痕,則呈現主體內在的不安騷動。

2009在也趣藝廊的個展〈肉身童話〉涵蓋的內容從表面肉的柔捏轉向扒開肉的表層更直接的坦露了身體裡的臟器、腸道、血管和皮膚內側所有細微的變化。光的陰影、脂肪黏膩的色澤、傷口若隱若現的浮游狀態好像就快要從芭比的眼窩滑落,又好像可以透過這個撕裂開來的部位透視芭比假面下的真實人生,芭比在女孩的小手裡是如此的完美,但黃沛涵藉由隱射自身的〈肉身童話〉系列作品,溫柔、深刻的質疑在大網絡時代,不停製造與灌輸的許多夢幻想像對主體意識所造成的壓力。

黃沛涵在創作自述裡表明:『我創作的中心主題,簡單來說,探討世俗資訊所帶來的價值觀和自己自我在主觀觀感之間所產生的「疑問」。』在80年代的台灣當代藝術家之中,黃沛涵在不斷的自我辨證下閃閃發光。

推薦理由:黃沛涵筆下那些扒開的肉塊不僅讓我們開始質疑腐敗和醜之間是不是有那麼絕對的關係,另一方面藝術家對於身處這個時代的敏感度和畫作甜膩色調下驚人的的爆發力和精準度讓人震撼,作品不僅是藝術家自我辯證的產物,也是只屬於這個時代的印記。


沒有留言: